异象宣言
按圣经真理, 提供适切神学装备, 培育时代工人
传承牧养宣教, 完成基督使命
使命宣言
培育主仆, 装备信徒
院训
你在许多见证人面前听见我所教训的,也要交托那忠心能教导别人的人。(提后 2:2)
最新活动
承先启后,转变中前行 —— 同庆加神温哥华十周年
十多年前,一群有远见的牧者因着对加拿大华人教会深切的关怀,看见随着移民潮与第二代成长所带来的挑战与契机,决心培育新一代的教牧与信徒领袖,因而创立了「加拿大华人神学教育协会」,「加拿大华人神学院」也由此诞生。温哥华的院校在2015年开始 正式开课。今年,我们怀着无尽感恩庆祝加神温哥华十周年。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过去十年间,在主的恩手引领与众多同行者的支持下,加神温哥华一步一写下了多项里程碑:从通过卑诗省立法注册为认可学院,到获得高等教育部品质认证(Educational Quality Assurance/EQA) 与移民局认可的学习机构资格 (Designated Learning Institute/DLI) ;再到成为亚洲神学协会 (Asian Theological Association/ ATA) 认可可颁授硕博士学位的神学院,并于2018年购得现今院舍。这一切,见证了神的信实与奇妙及团队多年默默耕耘的果效。
这十年,也正是北美神学教育面对剧变的十年。面对疫情后的社会动荡、科技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和政治变动所带来的冲击 ,以及教会内部面对的道德议题及下一代流失的现象,神学院不能再在象牙塔中闭门造学问,必须重新思考如何能帮助信徒回应处境中的挑战。在一个追求迅速解决问题,关注表现和业绩的社会文化中,很容易被诱惑追求顾客导向和即食面式的实务技能培训。
走进下一个十年,我们重新思想神学教育的使命和导向, 我们首先认定加国华人教会是加神温哥华首要的服侍对像,从温哥华出发,透过跨域同步 (线上线下整合) 的教学模式,服侍加拿大各地的华人教会,包括偏远小城。我们的异象,是建立一群具神学视野、有属灵辨识力、愿以生命回应呼召的门徒,并与教会同行,活出上帝国度的另类现实。
加神温哥华踏入十周年,也是下一个十年的起点。让我们一同为神的国度培育树人,迈向未来!你的每一份支持,都是对下一代神国领袖的投资。
同行有你: 步行筹款,迈向未来
支持今天的神学教育,就是投资明天的教会。邀请您以行动同行:步行、奉献、代祷,与我们一同见证加神的下一个十年!
十周年筹款将支持以下三大发展重点:
  • 设立神学生助学基金
    我们希望能设立神学生助学基金,为每年的经费预算提供稳定的助学金额,让更多有心回应呼召的信徒,无论经济状况如何,都能安心接受装备、投入服侍。
  • 扩大核心教授团队
    因经济缘故,神学院一直倚赖大量客席讲师运作,我们希望在五年内增聘最少两位全职教授,深化教学质量与属灵陪伴。
  • 扩建学校设施与数位资源平台
    神学院需要扩充实体空间与科技设备,以支援新的跨域同步混合式教学模式 。并建立可持续的电子图书与学术资源平台,让本地与远距学生皆能充分受益。
加神温哥华十周年庆祝活动
  • 6/5/2025 十周年步行筹款
  • 11/15/2025 十周年感恩聚会
  • 11/22/2025 学院开放日
想更多了解加神温哥华请参阅我们的网站:按此连结
在剧变的时代,创伤已悄然进入教会与牧者生命的深处。无论是移民处境、疫情冲击、代际张力,还是教会内部的矛盾与疲乏,信徒与牧者都可能背负着未曾言说的伤痕。在这样的现实中,教会如何成为一个真正安全、医治与更新的群体?牧者自己若也受伤,又当如何事奉而不被击溃?
沙龙计划 (按此连结) 今年继续获得纽约城市神学院HUB基金的资助,展开「健康牧者,健康教会」计划。其中一个重点项目,是即将于6月下旬举行的教牧讲座与退修日营。是次活动特别请来香港浸信会神学院基督教思想 (神学与文化) 教授邓绍光博士(Dr. Andres Tang) 任主讲嘉宾,结合神学与牧养经验,探讨「创伤知情的牧养」概念 (trauma-informed pastoral care) 及其神学基础,并邀请牧者一同反思:
为何创伤不只是心理问题,也是属灵与神学的议题?
教牧如何辨识与同行受创的群体?
当牧者自己也在受伤中,神学如何成为支撑而非重担?
我们荣幸地邀请到邓博士与我们进行了一连串的访谈,探讨创伤如何影响教会,以及创伤知情牧养在当今华人教牧处境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第一段影片,邓博士将与大家分享他作为一位基督教神学家,为何对「心理创伤」这个看似属于心理学领域的课题产生深刻关注:
「承先启后,转变中前行」
加神温哥华的使命是培育神的仆人并装备信徒,为神的国度效力。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教会事工变得日益复杂。对外而言,全球正经历深刻的变迁——后疫情时代的复苏、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文化之间并世代之间日益加剧的分化与割裂——这一切都对教会及其使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内而言,我们积极推动重要的革新,包括更新课程,纳入跨学科与案例研习学习模式,学生资料及图书馆系统升级,引入实体与网路同步的混合式教学环境等,都在于致力提升我们的能力,以应对这些挑战,并有效装备学生在教会里和在世界中的事奉。
一方面,在变迁并向前迈进的同时,我们深知提升与转化对于群体成长及保持神学教育内容的适切性至关重要。然而,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我们仍然坚守始终如一的召命,塑造学生以神学视角看世界,并活出基督的教导——爱神、爱邻舍,使万民作主的门徒。我们深信,基督是我们坚固不移的根基,祂将引领我们走过每一个挑战与机遇。
年报中学生与校友生命与服事的分享,见证了我们的使命如何在世界中具体实践。我们诚挚邀请您透过代祷与奉献支持与我们一同见证并参与加神温哥华的事工,一起承担培育主仆,装备信徒的使命,拥抱未来,推动神国度的扩展。
陈颂恩博士
加神温哥华院长
继续阅读 2024 年报
  • 圣经诠释学:理论与实践 – 许宏度博士
    帮助学生掌握释经原则,懂得解经方法,以便了解经文真义。课中将学习现今之不同解经方法与途径,了解释经的重要步骤,探讨解经中连带的神学议论,新旧约的关系,对词及文体的解析,介绍研经必用之'工具书'。
  • 基督教与华人文化 – 李锦纶博士
    此科以历时观和共时观的交织,去探讨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契合与转化的关系,并如何面对当代世界文化。课程的重点在于将资料实践在护教、布道、牧会、宣教、神学等领域上。班上的讨论与作业鼓励学员尝试将内容应用在以上的范围内。
  • 合乎圣经的门徒训练:有效的事工门徒培训 - 谢瑞龙牧师博士
    本课程全面性探讨圣经的门训观, 构建一个符合圣经、促进属灵生命成长, 及建造属灵团体的持续性门徒培育方案.
  • 事奉的神学思考 – 李锦纶博士
    本课程预备同学进入神学学习,从接收资讯及思想建构两方面入手。接收是从我们周围环境中如何取得正确资讯,建构则是建立一套思考模式让我们可以获得宏观并微观的视野,回应环境及计画未来;简言之,让自己在事奉中能有一个神学立足点去运作。虽然我们旨在学习神学思考,我们将跨越圣经及单纯的神学领域,而进入所处的生活世界。
按此查询报名
The 8th Graduation and Commissioning Service
加神温哥华第八届毕业差遣礼将于五月三十一日假列治文华人浸信会举行,诚邀阁下莅临观礼,共证主恩并祝福各位毕业生踏进更蒙福的人生旅程。
2025年6月份公开讲座
报名参加公开讲座
「沙龙」计划
在《圣经》中,「沙龙」(Shalom)这个词,「最常用来指一种状态,一种幸福、安宁、繁荣和安全感」,一种完美的状态。 「Shalom是一种祝福,是神恩的体现」。 ( 按此处 ) 通过这项活动,我们希望从大温哥华地区的华人移民教会开始,促进华人移民社区的精神和情绪健康。
「沙龙」计划将举行不同活动, 欢迎点击结连获取更多相关资讯。
工作坊分享 - 成长的道路并非一条直线
成长的道路并非一条直线
安宇洪牧师
当我看到「哪个童年不受伤?」这个题目时, 几乎没有犹豫便立刻报名参加。因为谈到原生家庭、两代沟通、性格形成、夫妻关系以及亲子关系, 这些都是在北美牧养移民家庭时经常面对的课题。许棉文老师 (Joseph Hui) 是一位资深的婚姻与家庭治疗师, 他透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实例, 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和情绪需求, 特别是这些需求如何影响个人的发展。许老师详细讲解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自我形象与价值观、性格发展、情绪控制以及问题处理模式的深远影响。
此外, 他所教授的萨提尔家庭治疗模式 (Satir Family Therapy Model) 让我更深刻地理解, 一个人如何能够实现生命的转化 (transformation) 。在行为改变之前, 人必须先经历三个重要阶段:首先是「察觉」自己的问题 (Awareness), 其次是「承认」问题的存在(Acknowledgement) , 最后是「接纳」自己有需要改变 (Acceptance)。只有在这些基础上, 当事人才可能愿意付诸行动, 逐步实现改变 (Action to Change)。我印象最深的是许老师提到, 在临床辅导中, 他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帮助辅导对象完成这三个阶段一一察觉、承认并接纳自己的问题。有时候, 我们在传福音或教导时过于简化过程, 以为只要清楚地讲解福音或圣经真理, 对方理解了便会立即改变。如果没有改变, 就认为他们心硬或不信。但事实上, 人心的转变往往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 并且需要大量耐心的接触与陪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当人开始察觉自己的问题时, 往往会陷入抗拒、混乱和纠缠的状态, 进一步退两步或兜兜转转的情况并不罕见。成长的道路并非一条直线。这一点对我在牧养中的期望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最后, 我衷心希望神学院能继续提供更多结合神学与心理学的课程, 帮助教牧更深入地了解人的需要, 使福音的种子能够更有效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