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象宣言
按聖經真理, 提供適切神學裝備, 培育時代工人
傳承牧養宣教, 完成基督使命
使命宣言
培育主僕, 裝備信徒
院訓
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 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 2:2)
最新活動
承先啟後,轉變中前行 —— 同慶加神溫哥華十週年
十多年前,一群有遠見的牧者因著對加拿大華人教會深切的關懷,看見隨著移民潮與第二代成長所帶來的挑戰與契機,決心培育新一代的教牧與信徒領袖,因而創立了「加拿大華人神學教育協會」,「加拿大華人神學院」也由此誕生。溫哥華的院校在2015年開始 正式開課。今年,我們懷著無盡感恩慶祝加神溫哥華十週年。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過去十年間,在主的恩手引領與眾多同行者的支持下,加神溫哥華一步一寫下了多項里程碑:從通過卑詩省立法註冊為認可學院,到獲得高等教育部品質認證(Educational Quality Assurance/EQA) 與移民局認可的學習機構資格 (Designated Learning Institute/DLI) ;再到成為亞洲神學協會 (Asian Theological Association/ ATA) 認可可頒授碩博士學位的神學院,並於2018年購得現今院舍。這一切,見證了神的信實與奇妙及團隊多年默默耕耘的果效。
這十年,也正是北美神學教育面對劇變的十年。面對疫情後的社會動盪、科技與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全球經濟和政治變動所帶來的衝擊 ,以及教會內部面對的道德議題及下一代流失的現象,神學院不能再在象牙塔中閉門造學問,必須重新思考如何能幫助信徒回應處境中的挑戰。在一個追求迅速解決問題,關注表現和業績的社會文化中,很容易被誘惑追求顧客導向和即食麵式的實務技能培訓。
走進下一個十年,我們重新思想神學教育的使命和導向, 我們首先認定加國華人教會是加神溫哥華首要的服侍對像,從溫哥華出發,透過跨域同步 (線上線下整合) 的教學模式,服侍加拿大各地的華人教會,包括偏遠小城。我們的異象,是建立一群具神學視野、有屬靈辨識力、願以生命回應呼召的門徒,並與教會同行,活出上帝國度的另類現實。
加神溫哥華踏入十週年,也是下一個十年的起點。讓我們一同為神的國度培育樹人,邁向未來!你的每一份支持,都是對下一代神國領袖的投資。
同行有你: 步行籌款,邁向未來
支持今天的神學教育,就是投資明天的教會。邀請您以行動同行:步行、奉獻、代禱,與我們一同見證加神的下一個十年!
十週年籌款將支持以下三大發展重點:
  • 設立神學生助學基金
    我們希望能設立神學生助學基金,為每年的經費預算提供穩定的助學金額,讓更多有心回應呼召的信徒,無論經濟狀況如何,都能安心接受裝備、投入服侍。
  • 擴大核心教授團隊
    因經濟緣故,神學院一直倚賴大量客席講師運作,我們希望在五年內增聘最少兩位全職教授,深化教學質量與屬靈陪伴。
  • 擴建學校設施與數位資源平台
    神學院需要擴充實體空間與科技設備,以支援新的跨域同步混合式教學模式 。並建立可持續的電子圖書與學術資源平台,讓本地與遠距學生皆能充分受益。
加神溫哥華十週年慶祝活動
  • 6/5/2025 十週年步行籌款
  • 11/15/2025 十週年感恩聚會
  • 11/22/2025 學院開放日
想更多了解加神溫哥華請參閱我們的網站:按此連結
在劇變的時代,創傷已悄然進入教會與牧者生命的深處。無論是移民處境、疫情衝擊、代際張力,還是教會內部的矛盾與疲乏,信徒與牧者都可能背負著未曾言說的傷痕。在這樣的現實中,教會如何成為一個真正安全、醫治與更新的群體?牧者自己若也受傷,又當如何事奉而不被擊潰?
沙龍計劃 (按此連結) 今年繼續獲得紐約城市神學院HUB基金的資助,展開「健康牧者,健康教會」計劃。其中一個重點項目,是即將於6月下旬舉行的教牧講座與退修日營。是次活動特別請來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 (神學與文化) 教授鄧紹光博士(Dr. Andres Tang) 任主講嘉賓,結合神學與牧養經驗,探討「創傷知情的牧養」概念 (trauma-informed pastoral care) 及其神學基礎,並邀請牧者一同反思:
為何創傷不只是心理問題,也是屬靈與神學的議題?
教牧如何辨識與同行受創的群體?
當牧者自己也在受傷中,神學如何成為支撐而非重擔?
我們榮幸地邀請到鄧博士與我們進行了一連串的訪談,探討創傷如何影響教會,以及創傷知情牧養在當今華人教牧處境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第一段影片,鄧博士將與大家分享他作為一位基督教神學家,為何對「心理創傷」這個看似屬於心理學領域的課題產生深刻關注:
「承先啟後, 轉變中前行」
加神溫哥華的使命是培育神的僕人並裝備信徒, 為神的國度效力。在這瞬息萬變的世界中, 教會事工變得日益複雜。對外而言, 全球正經歷深刻的變遷——後疫情時代的復甦、科技的迅速發展, 以及文化之間並世代之間日益加劇的分化與割裂——這一切都對教會及其使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內而言, 我們積極推動重要的革新, 包括更新課程, 納入跨學科與案例研習學習模式, 學生資料及圖書館系統升級, 引入實體與網路同步的混合式教學環境等, 都在於致力提升我們的能力, 以應對這些挑戰, 並有效裝備學生在教會裡和在世界中的事奉。
一方面, 在變遷並向前邁進的同時, 我們深知提升與轉化對於群體成長及保持神學教育內容的適切性至關重要。然而, 無論環境如何變化, 我們仍然堅守始终如一的召命, 塑造學生以神學視角看世界, 並活出基督的教導——愛神、愛鄰舍, 使萬民作主的門徒。我們深信, 基督是我們堅固不移的根基, 祂將引領我們走過每一個挑戰與機遇。
年報中學生與校友生命與服事的分享, 見證了我們的使命如何在世界中具體實踐。我們誠摯邀請您透過代禱與奉獻支持與我們一同見證並參與加神溫哥華的事工, 一起承擔培育主僕, 裝備信徒的使命, 擁抱未來, 推動神國度的擴展。
陳頌恩博士
加神溫哥華院長
繼續閱讀 2024 年報
  • 聖經詮釋學:理論與實踐 - 許宏度博士
    幫助學生掌握釋經原則,懂得解經方法,以便了解經文真義。課中將學習現今之不同解經方法與途徑,了解釋經的重要步驟,探討解經中連帶的神學議論,新舊約的關係,對詞及文體的解析,介紹研經必用之'工具書'。
  • 基督教與華人文化 - 李錦綸博士
    此科以歷時觀和共時觀的交織,去探討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契合與轉化的關係,並如何面對當代世界文化。課程的重點在於將資料實踐在護教、佈道、牧會、宣教、神學等領域上。班上的討論與作業鼓勵學員嘗試將內容應用在以上的範圍內。
  • 合乎聖經的門徒訓練:有效的事工門徒培訓 - 謝瑞龍牧師博士
    本課程全面性探討聖經的門訓觀, 構建一個符合聖經、促進屬靈生命成長, 及建造屬靈團體的持續性門徒培育方案.
  • 事奉的神學思考 - 李錦綸博士
    本課程預備同學進入神學學習,從接收資訊及思想建構兩方面入手。接收是從我們周圍環境中如何取得正確資訊,建構則是建立一套思考模式讓我們可以獲得宏觀並微觀的視野,回應環境及計畫未來;簡言之,讓自己在事奉中能有一個神學立足點去運作。雖然我們旨在學習神學思考,我們將跨越聖經及單純的神學領域,而進入所處的生活世界。
按此查詢報名
The 8th Graduation and Commissioning Service
加神温哥華第八屆畢業差遣禮將於五月三十一日假列治文華人浸信會舉行, 誠邀閣下蒞臨觀禮, 共證主恩並祝福各位畢業生踏進更蒙福的人生旅程。
2025年6月份公開講座
報名參加公開講座
「沙龍」計劃
在《聖經》中, 「沙龍」 (Shalom) 這個詞, 「最常用來指一種狀態, 一種幸福、安寧、繁榮和安全感」, 一種完美的狀態。「Shalom是一種祝福, 是神恩的體現」。( 按此處) 通過這項活動, 我們希望從大溫哥華地區的華人移民教會開始, 促進華人移民社區的精神和情緒健康。
「沙龍」計劃將舉行不同活動, 歡迎點擊結連獲取更多相關資訊。
工作坊分享 - 成長的道路並非一條直線
成長的道路並非一條直線
安宇洪牧師
當我看到「哪個童年不受傷?」這個題目時, 幾乎沒有猶豫便立刻報名參加。因為談到原生家庭、兩代溝通、性格形成、夫妻關係以及親子關係, 這些都是在北美牧養移民家庭時經常面對的課題。許棉文老師 (Joseph Hui) 是一位資深的婚姻與家庭治療師, 他透過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實例, 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幫助我們了解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和情緒需求, 特別是這些需求如何影響個人的發展。許老師詳細講解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自我形象與價值觀、性格發展、情緒控制以及問題處理模式的深遠影響。
此外, 他所教授的薩提爾家庭治療模式 (Satir Family Therapy Model) 讓我更深刻地理解, 一個人如何能夠實現生命的轉化 (transformation) 。在行為改變之前, 人必須先經歷三個重要階段:首先是「察覺」自己的問題 (Awareness), 其次是「承認」問題的存在(Acknowledgement) , 最後是「接納」自己有需要改變 (Acceptance)。只有在這些基礎上, 當事人才可能願意付諸行動, 逐步實現改變 (Action to Change)。我印象最深的是許老師提到, 在臨床輔導中, 他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幫助輔導對象完成這三個階段一一察覺、承認並接納自己的問題。有時候, 我們在傳福音或教導時過於簡化過程, 以為只要清楚地講解福音或聖經真理, 對方理解了便會立即改變。如果沒有改變, 就認為他們心硬或不信。但事實上, 人心的轉變往往需要一段漫長的過程, 並且需要大量耐心的接觸與陪伴。特別值得注意的是, 當人開始察覺自己的問題時, 往往會陷入抗拒、混亂和糾纏的狀態, 進一步退兩步或兜兜轉轉的情況並不罕見。成長的道路並非一條直線。這一點對我在牧養中的期望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啟發和幫助。
最後, 我衷心希望神學院能繼續提供更多結合神學與心理學的課程, 幫助教牧更深入地了解人的需要, 使福音的種子能夠更有效地扎根在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