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象宣言
按聖經真理, 提供適切神學裝備, 培育時代工人
傳承牧養宣教, 完成基督使命
使命宣言
培育主僕, 裝備信徒
院訓
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 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 2:2)
最新活動
在這個年輕人紛紛遠離信仰和教會的時代,我們反問了一個不一樣的問題:
是什麼讓一些年輕人仍然堅定地委身於基督信仰?
「充滿活力的靈性」研究正是為了探索這個充滿盼望的問題而展開。由溫哥華與卡加利的牧者與神學教育工作者組成的團隊,專注於研究年齡介於18至27歲之間,積極實踐信仰的加拿大華人基督徒青年。透過對教會中服事的青年領袖進行深入訪談,這項研究試圖了解是什麼支撐他們在這段人生最關鍵的過渡時期中,仍能維持一個充滿活力的信仰生命。
這項研究不再只是問:為什麼年輕人會離開教會? 而是聚焦於以下問題:
  • 是什麼激發他們的堅韌、召命意識與對信仰的持續委身?
  • 為什麼這些年輕人仍然認為教會是重要的?
  • 他們的文化身份、生命經歷與群體關係如何塑造了他們的信仰旅程?
研究結果呈現出一幅豐富的圖畫:包括靈命操練、關鍵的人生與信仰經歷、群體支持、文化反思以及領導機會的結合。這些受訪者的故事不僅激勵人心,也為致力於培育下一代門徒的教會、家長與牧養領袖提供了實用的啟發與方向。
我們非常高興與您分享這項研究的成果,內容包括:主題分析、牧養反思,以及與加拿大和全球Z世代信仰研究的比較。
我們期盼這份研究能激發更深的省思,促進跨代對話,並為加拿大華人教會——甚至更廣的信仰群體——帶來一個更新的青年門訓異象。
加神溫哥華秋季課程現已接受報名!
我們特別邀請陳頌恩院長與李錦綸老師,介紹他們即將開設的兩門課程——《事奉領袖的全人健康》與《神學探索 I/系統神學 I》。
想知道情緒健康對事奉有多重要?渴望更深認識基督信仰的核心?這些課程將更新你對神學、信仰與事奉的眼光,千萬不要錯過!
在靜默與色彩中,遇見信仰的深處|七月藝術日營
繼六月舉辦的第一場藝術日營後,我們將在七月延續這段信仰與創作交織的旅程。本院特別預備了兩場別具深度的一日退修活動,透過版畫雕刻與視覺日誌,帶領大家在創作中默想聖言、聆聽上主。無需藝術經驗,只要你願意打開心靈,我們誠邀你與我們一同在這個夏天,經歷信仰與藝術的美好相遇。
7月12日(六)
Carve, Create, Listen: Linocut Printmaking Workshop(英語)
導師:Rev. Joy Banks
透過雕刻與靈修的結合,在創作中細聽 神的聲音,讓心靈重新被召喚。
7月19日(六)
畫出心靈故事(廣東話)
導師:關慧心姊妹(Rebecca)
用顏料與故事書寫你對 神的回應,讓靈命在藝術中得著安歇與更新。
靈言書坊 ‧ 共讀系列
與老師及同行者一同閱讀、思索,在文字中遇見 神的心意:
李錦綸牧師博士:齊讀奧古斯丁《懺悔錄》
李日天博士:齊讀《尋訪真實歷史上的耶穌: 重現耶穌的一生與基督教的起源》
承先啟後,轉變中前行 —— 同慶加神溫哥華十週年
十多年前,一群有遠見的牧者因著對加拿大華人教會深切的關懷,看見隨著移民潮與第二代成長所帶來的挑戰與契機,決心培育新一代的教牧與信徒領袖,因而創立了「加拿大華人神學教育協會」,「加拿大華人神學院」也由此誕生。溫哥華的院校在2015年開始 正式開課。今年,我們懷著無盡感恩慶祝加神溫哥華十週年。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過去十年間,在主的恩手引領與眾多同行者的支持下,加神溫哥華一步一寫下了多項里程碑:從通過卑詩省立法註冊為認可學院,到獲得高等教育部品質認證(Educational Quality Assurance/EQA) 與移民局認可的學習機構資格 (Designated Learning Institute/DLI) ;再到成為亞洲神學協會 (Asian Theological Association/ ATA) 認可可頒授碩博士學位的神學院,並於2018年購得現今院舍。這一切,見證了神的信實與奇妙及團隊多年默默耕耘的果效。
這十年,也正是北美神學教育面對劇變的十年。面對疫情後的社會動盪、科技與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全球經濟和政治變動所帶來的衝擊 ,以及教會內部面對的道德議題及下一代流失的現象,神學院不能再在象牙塔中閉門造學問,必須重新思考如何能幫助信徒回應處境中的挑戰。在一個追求迅速解決問題,關注表現和業績的社會文化中,很容易被誘惑追求顧客導向和即食麵式的實務技能培訓。
走進下一個十年,我們重新思想神學教育的使命和導向, 我們首先認定加國華人教會是加神溫哥華首要的服侍對像,從溫哥華出發,透過跨域同步 (線上線下整合) 的教學模式,服侍加拿大各地的華人教會,包括偏遠小城。我們的異象,是建立一群具神學視野、有屬靈辨識力、願以生命回應呼召的門徒,並與教會同行,活出上帝國度的另類現實。
加神溫哥華踏入十週年,也是下一個十年的起點。讓我們一同為神的國度培育樹人,邁向未來!你的每一份支持,都是對下一代神國領袖的投資。
同行有你: 步行籌款,邁向未來
支持今天的神學教育,就是投資明天的教會。邀請您以行動同行:步行、奉獻、代禱,與我們一同見證加神的下一個十年!
十週年籌款將支持以下三大發展重點:
  • 設立神學生助學基金
    我們希望能設立神學生助學基金,為每年的經費預算提供穩定的助學金額,讓更多有心回應呼召的信徒,無論經濟狀況如何,都能安心接受裝備、投入服侍。
  • 擴大核心教授團隊
    因經濟緣故,神學院一直倚賴大量客席講師運作,我們希望在五年內增聘最少兩位全職教授,深化教學質量與屬靈陪伴。
  • 擴建學校設施與數位資源平台
    神學院需要擴充實體空間與科技設備,以支援新的跨域同步混合式教學模式 。並建立可持續的電子圖書與學術資源平台,讓本地與遠距學生皆能充分受益。
加神溫哥華十週年慶祝活動
  • 6/5/2025 十週年步行籌款
  • 11/15/2025 十週年感恩聚會
  • 11/22/2025 學院開放日
想更多了解加神溫哥華請參閱我們的網站:按此連結
許棉文
加神溫哥華神學研究碩士生
讀教會歷史課程的反思
參與陳頌恩院長所教授的《基督教歷史 (二)宗教改革至現代》課程,是一次豐富且啟發性的學習旅程。起初,我只是希望更深入了解宗教改革之後的教會發展歷程,但這門課程帶給我的遠不止於此。它讓我從新的視角思考歷史與神學思想形成的關係,也開啟我對聖經詮釋的更深層次反省。
重新認識歷史:超越靜態事實的眼光
在課程中接觸到人文主義的歷史觀,讓我對歷史有了更批判性的反思。過往我認為歷史只是對過去事實的記錄,有時會被成為國家建立權威或政治正當性的工具,以助當時的政府藉有關的記錄彰顯豐功偉績,然而這些文字真偽參半,甚至可能存在「指鹿為馬」的情況。即使是身處其中的當事人,也未必完全了解真相,只有與事件密切相關的人才可能有機會接近事實。然而,這課程啟發了我明白到,歷史不謹是經過人類詮釋與建構的產物,受限於記錄者視角的同時,也深受時代氛圍與文化背景的影響。因此,歷史並非絕對真實的記錄,而是充滿建構性與主觀性的產物。
柯靈烏(R.G. Collingwood)1 區分記憶與歷史的觀點讓我印象深刻。他指出,記憶缺乏結構與證據,無法構成真正的歷史。真正的歷史不僅需記錄事件本身,還要揭示事件背後人物的思想與心理動機。這使我體會到,歷史的深度不在於資料的堆積,而在於對「人」的理解──人是歷史的主角,而歷史亦應是一種動態的、與人性密不可分的探索。
想像與良知:歷史書寫的責任
課程中的文章與討論讓我認識到,歷史書寫不只是還原事件,更是道德責任的展現。歷史學者不只是事實的記錄者,更是詮釋者與橋樑,他們需以良知與誠實面對過去,連結人類的理性與情感2。歷史需要聯想與想像,才能捕捉事件的全貌與其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作為一位來自香港的學生,我親身經歷過社會動盪,這讓我對歷史有更深的感受。歷史不只是事件的記載,更是人們在苦難與迫害中心理和情感的真實寫照。正如歷史學家余英時所言,歷史的真義在於對人的情緒、思想和行動的體察與理解。這樣的視角讓歷史充滿生命與靈魂3。
活的信仰:基督教歷史的動態本質
透過這門課,我更深刻體會到,教會歷史的發展並非一個僅僅由傳統與教義構成的靜態教會史。相反地,基督教是一個歷經人類歷史不斷塑造與更新的信仰。從初期教會到宗教改革,歷史中的每一次信仰改革,都反映了人們對上帝的回應與探索。
以馬丁路德為例,他對「因信稱義」的強調,正是對當時教會腐敗與制度危機的深刻回應。這使我明白,神學的發展從來不是與歷史脫節的,它始終與人類的處境和心靈掙扎緊緊相連。4
歷史與聖經詮釋:神學研究的必要視角
這門課程也深化了我對聖經詮釋的理解。以《羅馬書》為例,其中「因信稱義」的主題雖被廣泛接受,但其重視並非一開始就定於一尊,而是經過教會歷史中不同處境下的詮釋與發展。這提醒我們,聖經神學不能脫離歷史脈絡而談,否則就會失去其深層意義。
若要真誠並準確地理解聖經,我們必須重視歷史背景,包括第二聖殿時期的猶太教、希羅社會以及初代基督徒的群體處境。陳頌恩博士常在課堂提醒我們,歷史不僅為我們提供背景知識,更讓我們在詮釋聖經時能更忠於其本意與原初讀者的理解,我們要回到當時歷史的脈絡,我們才能貼近經文的原意。
結語:歷史是一場靈性的操練
學習教會歷史不只是為了了解過去,更是為了認識人與神的互動,理解信仰如何在不同時代面對挑戰與轉變。在這樣的理解中,我重新認識到歷史的價值──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人性深處的光與影,也是我們信仰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同行者。
1 余英時。「一個人文主義的歷史觀 – 介紹柯靈烏的靈史哲學。」歷史與思想(新版)。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23。頁229-252
2 教會歷史(二)宗教改革至現代/ 教會歷史的當代透視(二)有關<名字背後的意義>及<我們如何面對歷史>課程網站討論區中學生的反思內容。
3 余英時。「一個人文主義的歷史觀 – 介紹柯靈烏的靈史哲學。」歷史與思想(新版)。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23。頁229-252。
4 教會歷史(二)宗教改革至現代/ 教會歷史的當代透視(二)課堂有關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筆記
參考書目:
  • González, Justo. The Story of Christianity: Volume 2: The Reformation to the Present Day. Revised and updated edition. HarperOne, 2010.
  • Williams, Rowan. Why Study the Past?: The Quest for the Historical Church. Eerdmans, 2005.
  • 余英時。「一個人文主義的歷史觀 - 介紹柯靈烏的靈史哲學。」歷史與思想 (新版)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23。頁229-252。
  • 教會歷史(二)宗教改革至現代/ 教會歷史的當代透視(二)有關<名字背後的意義>及<我們如何面對歷史>課程網站討論區中學生的反思內容
姚堯
加神溫哥華道學碩士生
反思華人教會與敬虔主義
回顧華人教會的屬靈傳統,我們不難發現其與17至18世紀的敬虔主義及福音復興運動有諸多相似之處。無論是對聖經無誤的堅持、對聖潔信仰生活的追求,或是平信徒積極參與事奉、操練靈修生活、投身宣教熱忱,這些元素在過去百年的華人教會實踐中都清晰可見。特別是讀經禱告、小組團契、信徒見證等靈修方式,幾乎成為每間教會的基本日常。
然而,這些相似之處,卻難以掩蓋一個深層的張力——華人教會雖承襲了敬虔運動的「形式」,卻未必傳承其「根基」。敬虔主義的初衷是對抗冷漠的教條主義,渴望由神學進入生命,使信仰觸及人心與生活,進而轉化家庭、社會與國家,實踐公義、憐憫與真理。當時,這不僅喚醒了信徒,也引發教育、慈善與社會改革的浪潮,是一場屬靈與社會全面更新的運動。
反觀今日多數華人教會,在歷史與政治重擔下,對於社會參與、公共倫理、制度改革等議題,長期保持沉默與距離。政教分離在某些層面上確是必要的保護機制,但也無形中培養出一種靜默的信仰文化:我們所謂的敬虔被侷限於家庭、聚會與教堂,對於世界、社會、制度與弱勢群體,卻選擇視而不見、避而不談、既不教導也不回應。這樣的敬虔文化,愈來愈像一種宗教化的「內向修煉」,失去了信仰原有的公共見證與文化批判能力。我們不得不反思:今日華人教會在社會中的見證是什麼?我們是否結出了真正敬虔的果子?若我們真是承襲了敬虔主義與福音運動的精神,為何我們的教會仍充斥著儒家的道德虛偽、道家的逃世術數、佛家的空靈無為、法家的權術操控,甚至毛時代遺留的鬥爭與掌控?這些並非新約教會的果子,而是文化與歷史中混雜而來的毒根。
敬虔若離開了基督的十字架、福音的核心、愛與真理的實踐,最終不過是人手所造的操練與宗教裝飾。若一個人每日勤讀聖經、熱心禱告,卻對社會的不義與鄰舍的苦難無動於衷,那他所敬虔的究竟是什麼?若一間教會講道精彩、詩歌熱情,卻無視現實中的制度腐敗與弱者呼聲,那它所敬拜的又是誰?
真正的敬虔信仰,不是宗教熱心,不是屬靈辭令,也不是活動與制度的羅列,而是出於福音、根基於信心、運行於愛心的生命之道;是一群願為義受苦、為真理發聲、在黑暗中持守光明的信仰群體。也許,華人教會今日正站在一個屬靈反省與回顧的路口。我們並不缺乏敬虔的外在形式,而是失落了敬虔的真實根基;我們並非沒有傳統,而是忘卻了那傳統原初的福音動力與使命方向。願我們的教會不僅滿足於有小組、有禱告、有佈道、有聚會,更願我們結出那在世人面前,敢為公義與憐憫作見證的果子。這才是真正的敬虔,不是外表的裝飾,而是內在的實質;不是逃避世界,而是以福音更新世界。
唐茜梅
加神溫哥華神學研究碩士生
一開始以為這個話劇作業應該會比寫一篇論文簡單吧,所以挺開心。但後來發現並不比寫論文輕鬆,正因為是歷史上的小人物,可以找到的資料非常有限。圖書館的書不夠,只好上網查找相關資訊。很感謝這是一個小組作業,Jessie同學在這個作業中付出了比我們更多的努力。從大家一起排練、修改劇本、設計場景、表演動作和服裝等,都讓我深深感受到團隊合作的力量。真的很感謝每位同學的創意,這個作業不僅讓我更了解衛斯理兄弟的母親,也讓我在表演中彷彿置身於那段歷史情境,思考他們的處境。在歷史研究的方法論中,有一項原則就是不要以現代人的思維去理解歷史人物,而是要站在當時當地的處境中去思考,而這次的表演正正把我帶回了那個時代。
張瑩
加神溫哥華基督教研究文憑學生
這次以話劇形式來學習教會歷史,是一次特別的體驗。我們小組選擇了蘇珊娜・衛斯理這位人物,原本只是因為她是衛斯理兄弟的母親,沒想到越研究越被她深深吸引。她在艱難的婚姻和貧困的生活中堅定信仰、教養兒女,對循道宗影響深遠。我有幸飾演主角蘇珊娜,一開始很緊張,擔心演不好這位偉大的屬靈母親,但在不斷的排練和揣摩台詞中,我彷彿漸漸走進了她的生命——她的孤單、她的倚靠、她的禱告,讓我非常感動。
正式演出當天,我身體非常不適,但還是堅持演完全場,回家後便開始高燒,身體極度虛弱。然而,心裡卻異常平靜且滿足,蘇珊娜那種在苦難中仍然忠心、禱告、愛主的生命,真實地觸動了我。屬靈的力量就是在軟弱中完全倚靠主。
我們小組六人從資料搜集、編寫劇本、設計對白,到最後排練與演出,每一步都全情投入。我體會到「小人物」所能爆發出的力量,也被深深提醒:即使身處看似平凡的位置,只要忠心於主,也能被主大大使用。這次的經歷更像是一場信仰的旅程,穿越時空,走進另一個人真實的生命裡,親身經歷那份對主忠心到底的生命見證。
「承先啟後, 轉變中前行」
加神溫哥華的使命是培育神的僕人並裝備信徒, 為神的國度效力。在這瞬息萬變的世界中, 教會事工變得日益複雜。對外而言, 全球正經歷深刻的變遷——後疫情時代的復甦、科技的迅速發展, 以及文化之間並世代之間日益加劇的分化與割裂——這一切都對教會及其使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內而言, 我們積極推動重要的革新, 包括更新課程, 納入跨學科與案例研習學習模式, 學生資料及圖書館系統升級, 引入實體與網路同步的混合式教學環境等, 都在於致力提升我們的能力, 以應對這些挑戰, 並有效裝備學生在教會裡和在世界中的事奉。
一方面, 在變遷並向前邁進的同時, 我們深知提升與轉化對於群體成長及保持神學教育內容的適切性至關重要。然而, 無論環境如何變化, 我們仍然堅守始终如一的召命, 塑造學生以神學視角看世界, 並活出基督的教導——愛神、愛鄰舍, 使萬民作主的門徒。我們深信, 基督是我們堅固不移的根基, 祂將引領我們走過每一個挑戰與機遇。
年報中學生與校友生命與服事的分享, 見證了我們的使命如何在世界中具體實踐。我們誠摯邀請您透過代禱與奉獻支持與我們一同見證並參與加神溫哥華的事工, 一起承擔培育主僕, 裝備信徒的使命, 擁抱未來, 推動神國度的擴展。
陳頌恩博士
加神溫哥華院長
繼續閱讀 2024 年報
The 8th Graduation and Commissioning Service
加神温哥華第八屆畢業差遣禮將於五月三十一日假列治文華人浸信會舉行, 誠邀閣下蒞臨觀禮, 共證主恩並祝福各位畢業生踏進更蒙福的人生旅程。
「沙龍」計劃
在《聖經》中, 「沙龍」 (Shalom) 這個詞, 「最常用來指一種狀態, 一種幸福、安寧、繁榮和安全感」, 一種完美的狀態。「Shalom是一種祝福, 是神恩的體現」。( 按此處) 通過這項活動, 我們希望從大溫哥華地區的華人移民教會開始, 促進華人移民社區的精神和情緒健康。
「沙龍」計劃將舉行不同活動, 歡迎點擊結連獲取更多相關資訊。